前陣子看到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Association 刊出關於前十字韌帶損傷的立場聲明,下載了之後就塵封在資料夾的某一處
直到....前幾天的某個晚上,竟然夢見我開了第二次的前十字韌帶重建 .... 第二次!!! 這種事情有一次就夠痛苦,還來第二次啊?
前陣子看到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Association 刊出關於前十字韌帶損傷的立場聲明,下載了之後就塵封在資料夾的某一處
直到....前幾天的某個晚上,竟然夢見我開了第二次的前十字韌帶重建 .... 第二次!!! 這種事情有一次就夠痛苦,還來第二次啊?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馬拉松運動前中後的補給策略與建議
一場馬拉松 42.195公里,除了訓練之外,針對一場比賽的補給也是面對比賽時需要積極準備的,準備了許久的比賽,總不希望因為一點小差錯,而即將到手的【破個人最佳成績】飛了
早期當肯亞人尚未投入長跑競技之前,在斯堪地那維亞,北歐孕育出許多出色的長跑選手,例如芬蘭的傳奇長跑選手 ( Paavo Nurmi ) 。而現在,從田徑中距離到馬拉松都能夠看到肯亞選手在世界各大比賽奪下獎項的身影,也讓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菁英長跑選手、業餘跑者...等人紛紛對這個國家產生興趣,到底有什麼神秘之處使這個國家能夠產出這麼多世界頂尖的長跑選手 ?
此篇文章將會翻譯與參考一個肯亞訓練營網站中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作者為一名荷蘭籍的選手/教練),以及一篇探討生理方面議題的學術論文來作融合整理。參考資料將附於文末。
隨著運動強度的提升,使用碳水化合物來當作能量供給的比例隨之上升,許多耐力運動需要維持中高強度,並且持續一段不短的運動時間。
因此隨著運動時間的提升,體內的肝醣慢慢消耗掉,所以才會需要額外補充碳水化合物來供給能量。
以前對於耐力運動選手而言,重量訓練或是肌力訓練這個名詞似乎是專屬於短跑、籃球、舉重等爆發力為主的運動項目才需要的,耐力選手頂多練練「徒手操、核心訓練、腹部捲屈、背部俯臥躬身」,但隨著訓練學的發展與資訊的推廣,許多耐力選手也開始加入重量訓練至訓練課表裡面,最初讓跑者進行重量訓練的訓練方式可以從日本、歐美來追溯,從搜尋引擎 PubMed上能夠以 runner , stength training 等相關詞彙搜尋到上百篇關於跑者使用重量訓練、增強式訓練 (融合許多跳躍性質的訓練) 來提升跑者的跑步運動表現 (跑步速度)、跑步經濟性 (同樣速度能夠跑得更遠,或是相同速度消耗的能量更少的能力) 的研究。
運動訓練法的進步,使得不僅是競技選手、業餘跑者也能透過更多元的方式來提升跑步的水平,以及增加訓練的趣味性 (多元),而對於要邁向更快、更遠的跑者而言,想要進步不僅僅是跑步這麼簡單,從熱身方式、運動增補品、恢復策略 (如何保養、恢復得更快更好) 到好的運動防護與醫療都是使跑者成為進階跑者,一般選手成為精英選手的方法。
人類的馬拉松紀錄已經到了2:02:57 (柏林馬拉松 肯亞 Kemetto ),已經是平均每公里3分鐘以內的速度了,到底人類的極限在哪裡呢?
有辦法突破2小時這個關卡嗎? 知名運動品牌,勾勾牌和三條線也紛紛推出破二大關計畫,贊助潛力選手擬定馬拉松破二計畫
我扭傷了嗎? 談談Cuboid Syndrome骰骨症候群
今天要談的是關於足部的運動傷害,足踝的運動傷害,很常見的就是外側韌帶的扭傷,或是腓骨肌的拉傷。
身為運動防護員(ATC) 以及肌力體能訓練家(CSCS)的我,此篇文章談論的是受傷後的運動治療,這個主題非常廣泛、因應各種不同的傷害可能會給予不同的處理方針
而這次要談到的傷害是偏向比較嚴重的,需要進行手術的,此篇首先以膝蓋前十字韌帶損傷為例,當前十字韌帶(ACL)損傷之後經過醫師評估和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判斷後決定進行手術來做治療,手術之後我們會面對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開刀之後我的傷就已經好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當膝蓋受傷(半月板、前十字韌帶等等)如果要進行手術治療,並不是一開刀之後就一勞永逸,在面前等著我們的還有復健的漫漫長路要走,既然知道要復健,那到底要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