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期當肯亞人尚未投入長跑競技之前,在斯堪地那維亞,北歐孕育出許多出色的長跑選手,例如芬蘭的傳奇長跑選手 ( Paavo Nurmi ) 。而現在,從田徑中距離到馬拉松都能夠看到肯亞選手在世界各大比賽奪下獎項的身影,也讓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菁英長跑選手、業餘跑者...等人紛紛對這個國家產生興趣,到底有什麼神秘之處使這個國家能夠產出這麼多世界頂尖的長跑選手 ? 

此篇文章將會翻譯與參考一個肯亞訓練營網站中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作者為一名荷蘭籍的選手/教練),以及一篇探討生理方面議題的學術論文來作融合整理。參考資料將附於文末。

上圖來自 2017年Berlin marathon參賽選手

 

肯亞人並非所有人都是很有天分的長距離跑者,大約有40個以上的部落 (tribe) ,而卡倫金人則是這其中一個族,並且是最有長跑天分的 (大約有500萬人)。在世界各大比賽中,能夠拿下獎項的肯亞人,其中有很大比例來自肯亞卡倫金人,在其他國家很少有像肯亞這樣的情況,除了少數其他東非國家。

卡倫金族的跑步天分可能來自於他們的身形,窄的髖關節、修長與纖細的腿部,這可能可以提供比較好的跑步經濟性。再來,卡倫金人有長的阿基里斯肌腱,和比較短的小腿肌肉,長的肌腱對於長跑而言可以幫助儲存彈性位能,減少氧氣消耗,有較佳的跑步經濟性。身體結構,可能會是卡倫金人在跑步時擁有較好的跑步效率的原因之一。
 

然而當談論到卡倫金人能夠成為優秀跑者的原因時,並不只有他們的身體構造這個因素,沒有任何的跑者能夠不訓練就達到世界頂尖。有天分所代表的意思是你透過訓練能夠到達一個很頂尖的位置,相較於其他較沒有天分的選手而言,有天分的選手能夠透過很辛苦、困難的訓練來達到 Top ,但若不經過這些訓練,即便很有天分也是徒然。
許多卡倫金人在很小的年紀時就開始跑步,並且以赤足的方式 (長期進行基礎的訓練) ,許多年幼的小卡倫金人,傳統上都會用跑步的方式去上學 (一天兩次來回,中午會回家吃午餐)。除此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例如取水、蒐集木材等身體活動。在周末時,可能會去狩獵(兔子),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能夠讓他們累積基本的運動能力 (神經系統上、心肺耐力上),或是因為赤足的關係而訓練到足部的一些小肌肉群,相比西方文化成長下的人。 一旦等到他們18~20歲之後,結束高中學生生涯,此時身體也已經較成熟,可以開始大量提升訓練量、強度,進展的速度可以比西方國家的選手還來得快 (因為長期從小的基礎訓練)。大量有氧訓練基礎,讓他們能夠更快的成為頂尖選手,相比西方跑者要多許多時間來建立同樣的基礎。

許多卡倫金人非常刻苦地訓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擁有天分的。許多卡倫金人相信他們能夠成為職業選手,因為他們是卡倫金族。在他們的部落中,有很多身邊的朋友、鄰居都是職業選手,這也讓年輕的跑者相信他們有這樣的天賦。再加上環境的關係,能夠讓這些更具有天份的人可以發現他們的天賦 (許多機會能夠跑步)

跑步,也是他們能夠改善生活最好的機會。許多跑者受到的教育不深,可能一個月才賺 50 $  (一年600 $ 美金 ) 。 如果能成為還不錯的跑者,就算不是世界頂尖,也能賺取比這個還要高五倍的薪水。成為頂尖選手則可以高上一千倍 (2016 台北馬拉松發出冠軍與破紀錄獎金180萬台幣) 。所以很多卡倫金族人有足夠的動力去努力成為頂尖長跑選手 : 進行辛苦的訓練,然後剩下的時間就是吃飯、休息,等待下一次訓練。 

肯亞人並不是如我們想像那樣都很貧窮 (跟西方國家比起來確實很貧窮),但許多族人還是有自己的房子、土地、養一些家禽,還算過得去,並且能夠支持、負擔努力往職業選手發展的族人。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或許就是讓在肯亞這個角落上500萬人口的卡倫金族人能夠壟斷許多田徑長跑賽事獎牌的原因。任何可能有長跑天分的卡倫金族都將會努力將這個天賦開發到極致,相較其他國家而言 (此原文作者為荷蘭國籍,可能有許多有跑步天賦的人投入其他運動,像是足球。甚至有許多人則不從事任何運動競技)。肯亞的卡倫金族人擁有很好的跑步天賦,並且這些人都將把這個天賦發揮到Top,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翻轉幸福的機會,並且在生活環境中很容易發現自己這個出眾的天賦。然而,其他西方國家,或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很可能此生不從事任何運動訓練 (遺漏掉了有天賦的人),再加上也可能投入到其他運動項目發展,比起幾乎都往長跑發展的卡倫金族來說,他們能夠造就如此多的長跑好手也就不意外了。

再來,這位荷蘭籍的選手提到,當被問:「肯亞人訓練認真嗎?」的回答是:「整個群體是很認真辛苦的,但個體來說不見得是」意思是,頂尖的肯亞人不見得比起其他國家頂尖選手訓練得更認真、辛苦,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選手與肯亞人一樣辛苦、認真訓練。有許多的肯亞人能夠表現更好,如果有好的教練和計畫。但是在作者的國家,荷蘭,只有少部分人很認真訓練,因為需要很大的決心、以及經費上的考量,所以不會有太多人願意選擇這樣的生活。然而在肯亞,願意這樣投入的人太多了,所以會說「肯亞人整體來說是很認真在訓練」。

環境的部分,肯亞的天氣是很舒服的,大多數在攝氏20~25度,並且在夜間會更冷一些,非常適合訓練,很多的土路,也是很不錯的環境。許多跑者住在2000~2400m高度的地方,可能因為長期高地訓練也有影響。此外,傳統上肯亞人的飲食是非常健康的。

看了以上的討論,到底肯亞人能夠統治田徑中長跑,是因為天賦還是後天呢? 許多部落,其他國家,成長背景如肯亞一般,但也無法製造出如此多的世界級選手,即使在肯亞,許多的部落也無法如卡倫金族人一般。再來,數不清的肯亞人投入訓練,造就這樣的結果。但是,這樣還不夠讓肯亞人能夠「主宰」,因為如果肯亞有一萬個很認真投入的跑者,那麼其他國家、整個世界有更多。以數字來看,你可以預期肯亞人會有不錯的表現但還不到能夠統治。事實上,在日本或許有更多更認真投入訓練的跑者,但運動表現還是不及肯亞。
綜觀以上,如果要追上肯亞人,可能要在孩童時期有更多的身體活動 (而非坐式生活) ,若在台灣可能要從教育層面去著手了! 此外還有什麼情況能讓其他國家追趕上肯亞呢 ? 例如當肯亞的人民普遍生活水平提升,那麼可能會有較少的人這麼積極努力的投入跑步,畢竟訓練很辛苦,當跑步不再是獲得更好人生的方式,如同其他國家一般,肯亞人可能會想要有更好的教育環境,以及尋找一般的工作 (非運動員) 。雖然,他們天賦的因素,或許能讓他們在這些項目上持續壟斷冠軍。

以上出自一篇2015的論文,主旨是世界頂尖的中長跑選手,有91%來自非洲,而其中就有53%是肯亞人。

影響長跑運動表現的有幾個大的因素 : 1.最大攝氧量 2. 閾值能力 3. 跑步經濟性

優秀的肯亞長跑選手能以最大攝氧量下強度跑完5000公尺,並且以93-96%最大攝氧量強度去跑10公里,這顯示出優秀的乳酸閾值能力。

到底肯亞人與非肯亞選手相比在這些生理條件上有什麼不同呢 ? 

比較最大攝氧量、閾值能力、跑步經濟性後發現,優秀的肯亞選手和斯堪地那維亞出生的選手,在最大攝氧量上沒有顯著的差異,除了肯亞人外其他國家的選手,也能達到80ml/kg/min的最大攝氧量 (世界級跑者大約80~85左右),但身材上面其他國家可能較高大,而肯亞選手相較比較矮小,可能能夠減少能量消耗。

影響閾值能力的因素可能有肌肉纖維比例、氧化酵素活性、微血管密度、血漿乳酸濃度與氨濃度。肌肉纖維比例與氧化酵素活性在肯亞人與斯堪地那維亞的選手上無顯著差異,而微血管密度肯亞人略高,而在特定強度下跑步,肯亞選手比起其他菁英選手有比較低的乳酸濃度,以及血氨濃度,此兩者較低,可能是肯亞選手有如此表現的原因。

關於跑步經濟性,相關文獻結論不一,有些研究指出肯亞選手有較佳的跑步經濟性,但比較某些肯亞選手與其他國家菁英選手,其跑步經濟性是相近的。然而,肯亞選手通常比較瘦小,這可能相比其他國家選手在長跑上更具有優勢 (減少能量消耗)。

綜觀以上在生理、先天條件上,可能肯亞選手有著乳酸閾值、跑步經濟性、身材 (纖細、瘦小、BMI低)的優勢,再加上文化、生長環境、社會經濟促使這樣的動力造就肯亞選手在中長跑上的主宰能力。

以下表格是歷代馬拉松前十名,有6名來自肯亞,而其他來自衣索比亞。前十名都來自東非。

Runner Time Pace Per Mile Marathon
Dennis Kimetto (Kenya) 2:02:57 4:41.4 Berlin, 2014
Kenenisa Bekele (Ethiopia) 2:03:03 4:41.6 Berlin, 2016
Eliud Kipchoge (Kenya) 2:03:05 4:41.7 London, 2016
Emmanuel Mutai (Kenya) 2:03:13 4:42.0 Berlin, 2014
Wilson Kipsang (Kenya) 2:03:13 4:42.0 Berlin, 2016
Patrick Makau (Kenya) 2:03:38 4:43.0 Berlin, 2011
Stanley Biwott (Kenya) 2:03:51 4:43.4 London, 2016
Haile Gebrselassie (Ethiopia) 2:03:59 4:43.7 Berlin, 2008
Tamirat Tola (Ethiopia) 2:04:11 4:44.1 Dubai, 2017
Geoffrey Mutai (Kenya) 2:04:15 4:41.4 Berlin, 2012

然而在做比較的時候 (肯亞與非肯亞跑者),可能有許多不太理想的情況,例如比較頂尖歐洲選手時,同樣都是馬拉松2:08:00的選手,在歐洲可能只有16位,而肯亞卻有162位。因此,在比較以上這些生理特質的時候,可能還有許多研究上的限制,以及有些研究的年份較久,這部分還有待更多討論來解惑。

1968 Mexico City
details
 Amos Biwott (KEN)  Benjamin Kogo (KEN)  George Young (USA)
1972 Munich
details
 Kipchoge Keino (KEN)  Ben Jipcho (KEN)  Tapio Kantanen (FIN)
1976 Montreal
details
 Anders Gärderud (SWE)  Bronisław Malinowski (POL)  Frank Baumgartl (GDR)
1980 Moscow
details
 Bronisław Malinowski (POL)  Filbert Bayi (TAN)  Eshetu Tura (ETH)
1984 Los Angeles
details
 Julius Korir (KEN)  Joseph Mahmoud (FRA)  Brian Diemer (USA)
1988 Seoul
details
 Julius Kariuki (KEN)  Peter Koech (KEN)  Mark Rowland (GBR)
1992 Barcelona
details
 Matthew Birir (KEN)  Patrick Sang (KEN)  William Mutwol (KEN)
1996 Atlanta
details
 Joseph Keter (KEN)  Moses Kiptanui (KEN)  Alessandro Lambruschini (ITA)
2000 Sydney
details
 Reuben Kosgei (KEN)  Wilson Boit Kipketer (KEN)  Ali Ezzine (MAR)
2004 Athens
details
 Ezekiel Kemboi (KEN)  Brimin Kipruto (KEN)  Paul Kipsiele Koech (KEN)
2008 Beijing
details
 Brimin Kipruto (KEN)  Mahiedine Mekhissi-Benabbad (FRA)  Richard Kipkemboi Mateelong (KEN)
2012 London
details
 Ezekiel Kemboi (KEN)  Mahiedine Mekhissi-Benabbad (FRA)  Abel Mutai (KEN)
2016 Rio de Janeiro
details
 Conseslus Kipruto (KEN)  Evan Jager (USA)  Mahiedine Mekhissi-Benabbad (FRA)

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從1968年墨西哥奧運之後肯亞人開始在三千公尺障礙賽上嶄露頭角,並且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至今,從來沒有輸過奧運金牌。連續9屆奧運金牌都屬於肯亞。

參考資料:

1.  Kenyan dominance in distance running; nature or nurture?

2. H. B. Larsen, A. W. Sheel.The Kenyan runners .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5: 25 (Suppl. 4): 110–118 doi: 10.1111/sms.12573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onPerformance 的頭像
    IronPerformance

    IronPerformance運動圓夢團隊

    IronPerform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