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How bad do you want it ?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關注我們的朋友有很多人對運動這件事情非常在乎,希望能從傷後復出,希望能創造個人最佳表現....
那讓我們來分享一本書吧!
英文書名是peak performance ,這一類幫助成長的書籍非常多,感覺起來又是另一本有關一個成功人士講道理、展現自己的豐功偉業、然後督促你反省、思考並進步的書,但仔細一看這一本書的作者其一竟然是Steve Magness , 他的著作有【跑步的科學與實務】 ,他曾經是非常頂尖的高中田徑運動員,一英哩賽的個人紀錄是4分鐘01秒.....
看到這裡就更讓人好奇這裡頭寫了些什麼了,原來他在高中跑出個人生涯巔峰之後,後續因為受傷和其他因素使得他的成績不再向前,這其中想必有許多辛酸血淚,對於一名頂尖運動員來說進步一點點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訓練的生理壓力、外界眼光的心理壓力、自身期許的潛在壓力...種種因素都是阻撓一名運動員無法再次攀上高峰的因素
停滯,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越努力越挫折,這種感覺也同樣困擾你嗎 ?
(不只是競技運動,同樣可以延伸到事業發展、生涯規劃等)
那就來看看成長的方程式 : 壓力 + 休息 = 成長
原來這麼簡單啊 !?
這也不是什麼新潮的想法了,從運動訓練生理學的角度來談,在重量訓練的時候,進行一個給予肌肉足夠刺激的負荷,才可以招募到充分的肌肉纖維參與運動,並且在隨後的幾天休息 (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 之後身體會產生新的適應,也就是肌力變好,反覆操作,得到向上的適應,長期下來就是進步的展現,在任何的運動訓練都是應用這樣的原理
運動員一週訓練15-20小時 (或是更多,依據不同項目、層級等),那其他時間在做什麼呢 ? 扣除了訓練,其他的時間就是生活了,要先好好生活才能好好進步,假設處理不好感情問題、家庭狀況,即便硬著頭皮吃完了訓練菜單,那也是很難進步的,因為訓練時已經是一份壓力了,離開了運動場該好好休息時,生活卻處處充滿壓力阿 !
最好的選手最懂得偷懶 !
書中提到很多休息的方法,例如冥想、睡眠....還有一點社交休息法 !
Steve Magness 提到他在訓練長跑選手之後,會安排他們共進午餐、一起打電動、閒聊,而不是在激烈的訓練課之後正經八百的討論剛才的訓練分析,這樣的社交休息法有助於幫助選手們放鬆心情,排解壓力
不過現在因為社交距離的關係,不能一起聚餐看電影,大家一起玩動物森友線上分享遊戲心得,應該會是不錯的方案
此外,書中也提到關於刻意練習的部分,訓練時數的多寡並不會直接反應是否能讓你成為大師,而是要針對弱點來「刻意練習」,這一點在原子習慣這本談論培養好習慣的書也有提到,習慣 + 刻意練習 = 精通,因此再次說明了壓力、休息、成長這幾個之間的關係,成長需要有壓力,但這個壓力又不能超出你的負荷太大,不然就壓垮你了,而休息對於成長也是很重要的,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平衡,才能夠持續成長
生活就該有點儀式感
你是訓練型選手嗎 ? 練習時表現還不錯,但越接近比賽狀況就越來越不好,上了場不但焦慮、冒冷汗、腹痛...總是輸給比賽當天的失常 ?
在關鍵時刻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而這一點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光用想的不太夠,可以試著營造特殊的情境讓你進入這個氣氛中,例如在比賽之前進行特殊的【開場儀式】像是NBA的球星James就會在開賽前進行【撒止滑粉】或是助攻王Nash罰球時摸鞋底、舔手指這一類的特殊例行公事,心理上代表的是【我準備好了】
因此不妨也設計一套你專屬的比賽儀式吧,要在平常訓練時開始加入,成為一種制約的習慣,那麼在比賽時更能穩定心理,克服臨場的緊張感
超脫自我的使命
原來許多看似發自內心強大意志力的表現,竟然是源自於外在 ? 書中舉例了,遇到突發緊急狀況時,有些人竟然能夠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例如遇到車禍壓傷自己小孩時,竟然有神奇的力量能讓你能夠移動汽車救出最親愛的家人,這種外在給予你的力量就是使命感,一種為了至親而展現出來的力量
讓人想到了日本的大學生長跑接力賽,許多選手在比賽中的表現令人驚豔,有些選手在個人賽中都難以有這種驚人的表現,或許就是源自於使命感,要將接力棒、接力帶傳給下一棒的隊友,如果自己表現不好,那就拖累了其他夥伴,因此這樣的使命感反而讓你更加強大
這一本書透過許多方式來分享如何突破停滯期,獻給每一個過得還不差,卻拚了命想要更好的你,祝福大家都能再次創造巔峰,同時在低潮時也能有耐心地累積攀上顛峰所需的能量。
我們是運動全人照護團隊,專注在運動傷害防護以及肌力體能訓練,除此之外本身更熱愛運動訓練,與你一起學習成長,望著心中的巔峰而努力。
#運動訓練 #運動心理 #肌力體能 #傷害防護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