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一英里
第266回日本體育大學紀錄賽1500公尺的前一天,選擇這一本書作為賽前讀物是再適合不過了,在運動生理學中,人體產生能量的幾大系統之下,介於乳酸系統、有氧系統這之間的運動項目常被人提及是最痛苦的,來到田徑場上的一英里賽跑,對於這樣的痛苦可以說是詮釋地淋漓盡致 (其餘800-1500公尺賽也有相近的感受),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速度,也要有足夠的耐力維持住,高強度之下會使乳酸堆積,讓身體不聽使喚,瀕臨最大攝氧量下的強度也讓喘氣的頻率來到最高點,一場中距離賽短短幾分鐘,卻可以讓你乾嘔、頭暈、想吐好一陣子....
(圖片:日本體育大學田徑場)
在1952年的芬蘭,赫爾辛基奧運上三個中長距離跑者各自結束了一場帶有遺憾的比賽,然而在這場比賽之後,並沒有使他們被擊敗,而是萌生出另一個念頭,一個將使他們名留青史、站上競技巔峰的目標-以4分內完成1英里跑
這三個跑者分別是英國的班尼斯特(Roger GilbertBannister)、澳洲的蘭迪(John Michael Landy)、美國的桑堤(David Wesley Santee),這三位跑者各自迥異的背景,不同的個性,差異很大的訓練方式,然而他們的目標從那時候開始都只有一個,就是成為田徑史上第一位以4分鐘以內的時間完成一英里的跑者。
(圖片:一英里突破4分的班尼斯特) 來源: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five-things-know-about-roger-bannister-first-person-break-four-minute-mile-180968344/
相較現在,當時的訓練知識、跑步裝備、比賽場地都不夠好,且計時仍為手動的年代,許多人認為一英里要突破4分是不可能的,4分內完成一英里是當時的世紀障礙 (目前已經有超過千名跑者以4分以內的速度完成一英哩,這個話題有點像是現代馬拉松的2小時大關一樣)
來自英國的班尼斯特除了是一名跑者之外,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除了跑步的天賦之外,更能運用其學術背景,很有科學邏輯性的思維來安排自己的訓練,雖然另一方面是這樣的生活很可讓他忙得焦頭爛額。對於大多數的運動參與者來說,除了那連1%都不到的菁英職業選手之外,運動生涯都是要與工作、課業、家庭來做取捨與平衡,如何互補、相輔相成著實是件深澳的學問。
也許是教育背景的關係,有幾段描述班尼斯特個性的地方讀來挺有趣的,例如特別訂做夠輕的鞋子、賽前磨利釘子、賽前對於風阻的擔憂與焦躁不安,對於當時連0.1秒可能都是關鍵的他,這些細節的注意確實是要謹慎小心的,而在科學領域上做研究時,各種細微的實驗控制也都是需要不容忽視,這讓念了運動生理學研究的我讀來特別有趣。
要是換成是美國的桑堤,賽前面對這颳起的一陣風,也許會滿腔熱血的說讓我乘風破浪吧?
(圖片: 左為班尼斯特,右邊為蘭迪) 來源:https://pastdaily.com/2014/08/11/bannister-landy-miracle-mile-august-7-1954-past-daily-reference-room/
來自澳洲的蘭迪,倒像是個修行跑者,相信刻苦的訓練能夠帶來勝利的豐收,相較班尼斯特,蘭迪的訓練強度更高、訓練量更大,200至250英里的月訓練量,在當時對一名英里跑者來說應該是很驚人的。蘭迪給我的感覺是沉穩、淡定的,並且相較班尼斯特對細微事情變化的焦慮不安,以及桑堤比較衝動火爆的個性來說,蘭迪倒是中庸許多、隨遇而安許多。
來自美國的桑堤可能是唯一在較正統田徑隊訓練的選手,其天賦不容質疑,對於目標的執著也不輸其他兩位選手,在選手生涯中也拿下很多次的冠軍,但是始終沒能跑進4分內 (生涯最佳4:00.5),比較可惜的可能是在大學隊伍之中需要替校比賽,並且在美國業餘體育協會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自身比較火爆的個性,種種因素導致無法破4的隱憂。
(右側是來自堪薩斯大學的桑堤) 來源: http://www.runlawrence.org/2010/10Nov14WesSantee/WesSanteetribute.html
這幾位跑者在這兩年間的努力,最終率先讓班尼斯特在1954年5月6日的牛津大學校際比賽以3分59秒4的成績突破了4分關卡,打破長久以來人們心目中對於一英里的極限,而蘭迪在46天之後以3分58秒打破了班尼斯特的世界紀錄,這兩位跑者之間的對決在1954年的大英運動展開,最終由班尼斯特在一英里賽中擊敗蘭迪,完美的一英里,就此畫下美好的句點,在此之後,班尼斯特便轉往懸壺濟世的方向,成為一名醫師、神經學專家;而蘭迪後續也擔任過教師、從政成為州長。至於桑堤,總是差一點就成功進入4分以內,從資料上顯示,桑堤的耐力過人,速度更是絕佳 (從440碼或是其他異程接力上來參考),若沒有遇上協會制度的問題、在大學代表隊需要不斷參賽造成過度疲勞...等可能阻饒破4計畫進行的事情,那麼桑堤絕對是很有機會進入4分內的,然而競技運動,沒有如果、只有結果,事事豈能盡如人意。
在這次比賽之中,趁著空檔讀完了這本書,對於排除比賽前的壓力,以及提振一些信心算是起了不錯的效果,也再次思考何謂運動競技
最後,紀錄一下這段期間為了以4:30”內完成1500公尺所進行的訓練規劃
2018.2 完成階段性半程馬拉松賽之後,便開始轉往中距離訓練
預計是2018.4/21的紀錄賽1500公尺以及6/9日的1500公尺,預先安排這兩場的原因為有認證的賽事,並且能夠完整規劃這個訓練週期 (16週)
階段ㄧ
2018.2 訓練方向-恢復基礎速度
從半馬陡降下來,加上本身速度能力欠佳,於是先安排短間歇
進行了約兩週的短距離間歇,以1500公尺配速的100公尺間歇訓練來抓回速度感,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身體負荷(配速約1500公尺比賽速度而已)
階段二
2018.2-3
速度感抓到之後,開始逐漸拉長距離,進行200-400公尺的間歇訓練,但速度也是守在目標的比賽速度左右而已(比完半馬不宜讓速度一下子上升太多,一面訓練吃不完、一面比較容易拉傷)
階段三
2018.4
開始進行專項速度耐力課表
600-1200公尺的專項訓練,600-800公尺的趟數大約3-5趟
總量抓大約3000公尺左右
或1000/1200的配速跑,以了解狀況,也讓信心提升,比較不害怕後段失速的情況,且已經一段時間沒有進行中距離賽,靠著這段期間模擬比賽的感覺
階段性驗收,最終跑出4:30.33
不過此次驗收只有大約10週的轉換,加上半馬後的過渡調整週,以及賽前減量訓練週,實際上能夠訓練的時間並不太多,以及比賽非常炎熱,時間約12:00正中午左右起跑,因此勉強還可以接受
階段四
有了前述的訓練基礎,調整一週後,打算從基礎速度開始練起 (這個階段結束,課表中單趟能跑出來的成績大約是400 公尺 59秒/200公尺28秒 )
200公尺10趟 (運動:休息的比例大約是1:4),秒數大約皆28-29秒,在速度上來說還算可以,應該是足以突破預定目標了
階段五
有了速度之後,專項速度耐力課表在此階段預計是將800-1000公尺的成績提升,並且做一些變速度或模擬訓練(800+400公尺,趟間休時間短,來模擬比賽)
在這個階段中800公尺(2:09)/1000公尺(2:51),然而比賽當日再次以4:30.4殘念,相較於四月,六月賽事時溫度提升到了31度,仍然是正中午鳴槍,當時的環境以及不善耐熱的身體,在熱身時即感覺渾身鈍感,而在最後一百公尺瞥見大鐘4:15,心裡想著只要發揮近期的速度訓練成果,應該能夠溜進去 (一百公尺15秒內),然而再次鎩羽而歸...
(不過至少也知道,近期加速能力、速度的上升滿顯著的)
因此決定這個夏季仍然要繼續在這個距離上耕耘
過渡期
2018.6-7
這個期間因為已經密集訓練和比賽一段時間,因此專項課表再次下降到短間歇維持基礎速度,並加強肌力 (提升最大肌力) ,替下個賽季來做準備,專項訓練與肌力訓練上的搭配,大多在非賽季期間拉一段期間增加最大肌力 (進行蹲舉、硬舉等訓練的最大肌力測驗)
接下來目標即是在9月秋季田徑賽與10月中下的紀錄賽達成這個目標
階段一
2018.7
原本打算在這個週期安排時,再次從基礎速度上提升,讓100至400公尺的成績上升,那麼對於1500公尺尾段的速度一定有幫助,但是安排了幾次衝刺訓練之後因為自身腿後肌舊傷問題纏身使這樣的安排有些焦慮,在速度上提升對於表現肯定有幫助,但是速度快對我勢必產生傷害風險,而我現階段的目標即是突破4:30,於是斬釘截鐵地轉換訓練方針,改成更精準的配速訓練、專項速度耐力訓練,至於基礎速度上,就不再更多著墨
階段二
2018.8-9
在這個階段不像6月訓練進行了很多短距離衝刺 (例如100至400公尺的速度訓練),主要以專項速度耐力為主,一週的訓練架構大約是400公尺的專項速度耐力、1000公尺 + 800公尺+ 600公尺+400公尺等提速的降金字塔訓練,以及混合的模擬比賽間歇,例如800公尺+400公尺2-3組
而這個月有一場秋季盃作為模擬賽,狀況不算太差,但是僅跑出4:34,難免有些焦慮是否能在最後一場比賽達成目標,不過因為主要跑步訓練皆為安排在早上,對於夜間的比賽掌握度都不太好,而生活作息也已經習慣如此,不太因為這場比賽改變,因此不太理想可能也是預期之中的。
階段三
2018.10
這一次賽前的調整比較不同,在賽前4天刻意安排了一個強度比較高的1000公尺,再加上幾趟提速但不過度勉強 (以防賽前受傷) 的400至100公尺的降金字塔速度課表,讓比賽當天的信心更足夠,並且更忍受得住這樣的強度,而預留了接下來的幾天則是努力恢復、放鬆了
到了日本,氣溫非常舒適,大約20度多一些,即便是中午起跑也不太會受不了 (畢竟上一次是30幾度) ,但是最令我擔憂的是風阻,前一天適應場地與當天正在熱身時都感覺風阻有點大,到底會不會因為這一個因素讓我再次擦身而過呢? 當時的心情,與1954年5月6日的班尼斯特不謀而合,最終靠著這一陣子成功的策略,放棄強度過高的速度訓練 (避免因傷影響訓練) ,然後加強專項速度耐力、配速,以大約前三圈 (每圈400公尺) 穩定落在71-72秒完成1200公尺,並在最後仍有力氣加速,完成時間為4:28.82,總算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這樣的成績,坦白說連國中生都不如,拿來跟當時突破世紀障礙的班尼斯特與蘭迪等人相比,實在是懶鳥比雞腿,不過此後對競技兩字,有更深的體會以及敬佩。
留言列表